时间:2023-11-12 | 栏目:复试指导 | 点击:次
大家在报名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过程中,需要首先重点查看深圳大学各学院的考研招生目录与参考书目,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的选择与报考。深大考研网在此为报考深圳大学考研的考生发布深圳大学各学院的考研招生专业介绍:
学术学位:
040100教育学(一级学科);
078401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
130200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
045101教育管理(二级学科);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二级学科);
045108学科教学(英语)(二级学科);
045114现代教育技术(二级学科);045118学前教育(二级学科);
学院主页:无;
咨询电话:26536070;
电子信箱:wdillion@163.com;
办公室:师范学院A栋214。
专业介绍:
040100教育学(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040100;专业名称:教育学;学制:三年;所授学位:教育学硕士
一、培养目标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中外互译、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和一定的听说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立足深圳特区、放眼全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掌握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具有课程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变革的引领能力,乐于为地方教育行政决策部门、学校及企业课程教学研发与实施提供高层次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2.高等教育学研究方向:立足深圳经济特区背景,培养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掌握扎实、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具有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能胜任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3.学前教育学研究方向:培养系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现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熟悉国内外学前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胜任学前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师资培训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4.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方向:培养比较系统掌握职业技术教育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并能独立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能胜任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三、导师队伍
深圳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教育学科教学和研究队伍。这支队伍中有外国培养的博士,3名中国著名大学的博士后,10余名中国著名大学博士,教授近10人都集中在45岁至55岁之间,不仅年富力强,且研究有素,导师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在同行中有相当影响,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导师团队成员:熊贤君教授,李臣教授、张祥云教授、李均教授、费广洪教授、张兆芹教授、高天明副教授、朱春莺副教授、张爽副教授等。
学术骨干:
1.熊贤君,1957年生于湖北麻城,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第四、第五届学科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8年春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供职于该校教育科学研究所,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被华中师范大学增列为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新世纪初,调入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近代中国‘教育救国’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国时期中小学训育研究”等。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管理史》《中国教育发展史》(合著)《中国女子教育史》《皇子教育》《深圳教育史》《近现代中国科教兴国启思录》《香港教育史》(2人联合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2人联合主编)《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2人合著)《俞庆棠教育思想研究》《千秋基业——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修订版)和《湖北教育史》(上下卷,主编)《中国近代教育行政史》《晏阳初画传》,等等。其中《千秋基业——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一书获第一届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一书获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皇子教育》《中国教育发展史》《香港教育史》在境外出版繁体字版。另撰写学术论文160余篇。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2.李臣,男,博士,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研究。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深圳市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现任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基础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普通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持教育部、省、市课题20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20部,主要有:《校本课程开发》、《Curriculuminnovationinchangingsocieties:ChineseperspectivesfromHongKongTaiwanandMainlandChina》、《西方课程思潮》、《教师做科研:过程、方法与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活动教育引论》、《活动课程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成果获深圳市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13);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14);广东省第六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教育部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奖;“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2);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2013);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2013);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15)。
3.张祥云,博士,教授,男,江西大余人。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和人文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2001年获选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出版独著《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合著《问题及其出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中央文献出版社)、《高校文理基础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合著,厦门大学出版社)等5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论文被《新华文摘》转摘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6篇。《人文教育特点新探》、《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理性的阐释》、《问题及其出路》、《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人文教育:复兴“隐喻”的价值和功能》等分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项(政府奖)、广东省高等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一项(政府奖)、深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政府奖)、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优秀奖一项。
4.李均,博士,教授,湖北人,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历史研究,并涉足教育政策、基础教育、教师教育、高职教育等多个领域。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项,参与国家、省市课题10多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十多部,其中55万字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为国内第一部高等教育研究史专著,28.5万的《中国高等专科教育发展史》为国内第一部专科教育史专著。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近20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5.费广洪,女,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士、硕士,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厅学前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园长培训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监事会副主任。曾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和市属幼儿园教学管理人员。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探新》、《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学前教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和主持国家、省、市课题十余项,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著名出版社参与翻译、撰写出版了《早期儿童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评价》、《幼儿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心理学》等专著、教材十余部。参与省、市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主持和参与《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及深圳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研制。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四、课程设置
教育哲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外教育史专题、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比较教育学专题研究、现代课程论专题、现代教学论专题研究、现代学习论专题研究、西方教学论流派研究、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中外高等教育史、幼儿园课程研究、幼儿园学科教学研究、学前儿童健康研究、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职业道德专题研究等。
五、教学资源
1.深圳大学图书馆拥有的数百万册图书及数百种期刊杂志(含电子图书和电子杂志)
2.与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教科研中心建立有研究生教育科研实习实地。
3.建立有3个实习实验性质的幼儿园。附属小学正在筹建中。
六、培养特色
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强调结合我国,特别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及深圳地区教育改革,尤其是特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运用创新的教育科学理论和观点,采用行动研究、叙事探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等多元的研究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探讨教育科学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规律,促使研究生在深入深圳教育改革的第一线,提升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师范学院的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较高,如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方向的毕业生很能体现本学科方向的培养特色,帅飞飞、王虹、孙薇、郑玉平、吴秋连等,研究生在读期间均发表论文10篇以上。
七、就业方向
1.珠江三角洲及深圳地区各级各类学校。
2.政府公务员。
3.各类教育机构。
八、对报考者的要求
1.对教育科学研究有深厚的兴趣,阅读了较多中外教育理论原著。
2.有较扎实的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基础,并留意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改革进展。
咨询电话:26536070咨询邮箱:wdillion@163.com
078401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
专业代码:078401;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学制:3年;所授学位:理学硕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原理和理论,掌握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着重培养较高层次的从事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和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设计开发及其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方向
1、计算机教育应用。
三、导师队伍
深圳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导师由师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和深圳大学信息中心10位导师组成,是一支高学历、高素质、年富力强、研究有素的教育技术学科教学和研究队伍。这支队伍中有4名中国著名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教育技术学专业背景导师6人、计算机专业背景导师4人,年龄都集中在33岁至53岁之间,在研省部级项目14项,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导师团队成员:胡世清教授,李文光、傅霖、徐明、曹晓明、叶成林、涂相华、陆元明、程国雄副教授,张永和博士。
四、课程设置
教育哲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信息化教育研究、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高级网络技术、数字化学习中的新媒体与新技术、教学资源设计与研究、网络教学项目研究、数据库系统实现、高级软件设计、教育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法、创客教育技术与课程开发。
五、教学资源
1、深圳大学图书馆拥有的数百万册图书及数百种期刊杂志(含电子图书和电子杂志)
2、与深圳市南山教育局教科研中心、宝安教育局教科培建立有研究生教育科研实习实地。
3、深圳大学信息中心、深圳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实验中心提供科研实践环境,实验中心包括教育网络与工程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等。
六、培养特色
本硕士点长期关注教育技术的新动态、新发展,并持续开展教育技术热点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网络教学平台及学习社区设计研究、RIA富媒体新技术教育应用研究、云计算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学习环境构建及理论研究、MOOC教学设计实践与系统构建研究、3D虚拟学习环境及教育游戏设计与应用研究、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研究、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策略研究等。
七、就业方向
1、珠江三角洲及深圳地区各级各类学校。
2、各级政府部门、各类教育机构信息中心。
3、信息化建设与研发机构与企业。
在已有的6届毕业生中,就职教育局、教科院等政府部门占15%,就职高校及各级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约占40%,就职金蝶、迅雷、联通、电信等公司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约占40%。
八、对报考者的要求
1、对教育技术研究有深厚的兴趣,阅读了较多中外教育及教育技术学理论原著。
2、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理论、应用和研发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有浓厚的兴趣。
3、有一定的学科教学经验基础,并有志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改革研究。
130200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130200专业名称:音乐与舞蹈学学制:3年所授学位:艺术学硕士
一、培养目标
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较高学术研究能力和具有创新性、开拓性、时代性创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学科在强调对艺术本体进行较高层次的学术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开拓性思维和创新理念,并能够从哲学层面掌握音乐、舞蹈艺术的文化学理念和创造性思维方式。
二、研究方向
(一)钢琴/声乐表演与理论研究方向
1、钢琴表演与理论研究,是传统键盘教学与演奏、分析和研究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研究方向。它以演奏、研究、分析与钢琴有关的室内乐作品为核心,在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对室内乐的认知和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的掌握和研究能力。涉及的范围涵盖巴洛克到现代作品,并对其进行创作风格,背景,技法的对比性研究。“声乐艺术表演与理论研究”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具有相当程度的歌唱示范能力,对中外声乐艺术发展史、声乐名作、歌唱教学理论、教材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高等院校、高级中学音乐教育师资。
2、声乐表演与理论研究方向,将声乐理论创新、人才培养、艺术表演方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注重培养声乐表演和理论的创新研究型人才,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
三、导师队伍
1、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主要由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乌克兰留学归国的高端学术人才以及国内著名学府的硕士、博士构成学科主要的学术骨干力量;他们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方法独特,知识结构具有开放式的多元化的学术背景,教授7人、副教授8人;他们出版了《21世纪现代音乐教育》、《电脑音乐系统与多媒体音乐制作》、《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等多部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近年来,本学科组织了国内外学术交流15次,邀请了2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我系讲学,本学科的导师多次应邀赴香港多所大学音乐系讲学,并与其建立了多方位的合作项目。
2、学术带头人与骨干简介
谷勇教授,硕士生导师、音乐舞蹈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带头人。深圳大学艺术系作曲理论研究室主任,教育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总决赛(电子音乐类)评委。出版了多部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二十多篇学术论文。
张又丹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负责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深圳市“优秀教师”。
赵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五年间,相继主持国家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课题、广东省教科“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及深圳市文创专项基金项目课题;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
专著:
谷勇:《电脑MIDI系统与多媒体音乐制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谷勇:《21世纪现代音乐教育—新世纪音乐教育的策略、方法与实践》,香港教育出版社
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光明日报出版社
刘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康和:《钢琴即兴配弹艺术》深圳海天出版社
学术论文:
谷勇:“现代音乐教育与AT/IT技术”,《音乐探索》
谷勇:“论音乐剧的社会文化渊源”,《中国音乐》
康和:“调性模糊材料与调性展开”,《深圳大学学报》
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三十年”,《艺术评论》
王昌逵:“高师钢琴教学法课弹性教学与个性教学的重组”,《人民音乐》
李广达:“关于声乐阶段性教学理念的思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李广达:“模糊思维:唱法界定再探讨”,《音乐研究》
赵艳:“特区大学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赵艳:“西方流行舞蹈的'中国化'生态模式”,《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王颖:“舞蹈表演的肢体表现力训练”《舞蹈》
四、课程设置
艺术符号学;比较文化学;音乐学导轮;音乐形态分析与比较研究;舞蹈编导理论与技法研究;舞蹈创作与实践教育研究方法;当代多媒体音乐文化学比较研究;多声艺术发展史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钢琴艺术史研究;钢琴音乐文化研究;声乐表演与艺术研究;大型文艺晚会策划与编导。
五、教学资源
在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除了强调全面系统的人文科学和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外,本学科与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联合建立了流行音乐歌舞研究基地,为研究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实践性平台;与韩国详明大学建立了互换培养学生的计划,与此同时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等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他们的学术视野和出国出境学习提供必要的机会。
六、培养特色
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理论创新与学科综合性建设并存,将现代艺术和人文科学理念融入音乐和舞蹈创作中,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演艺技能又具有现代学术理念和创新意识。
七、对报考者的要求
报考本专业考生的基本要求:具有本科专业背景,有志于从事音乐舞蹈学术性的理论研究者,希望在音乐创作、表演艺术等方面进一步的深化学习以及有兴趣对当今音乐舞蹈领域中一些热点难点做进一步的科学研究的考生,欢迎报考本学科;我们欢迎来自不同学校的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
咨询电话:26536070咨询邮箱:wdillion@163.com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130300专业名称:戏剧与影视学学制:3年所授学位:艺术学硕士
培养目标:本学科立足于粤港地区,面向全国,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中国戏剧与影视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通过系统教育,使学生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理论素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戏剧与影视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传媒、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研究方向:
一、戏剧表演艺术创作与实践
本研究方向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立足于戏剧表演艺术基础理论和创作技巧的研究,掌握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关系及其创作规律。重视中国戏剧的现状与未来走向,关注欧美现代戏剧表演学的发展动态,研究本学科前沿艺术思想和最新成果,树立艺术创新意识。利用深港澳一体化的地域优势,借助实验剧场平台,进行表演艺术创作互动与交流。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结合,构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专业研究及实践能力、多元的创作技巧、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学生毕业后既可以胜任本专业方向的研究、创作和教学工作,也具备从事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能力。
二、语言传播与播音主持艺术
本研究方向是以媒体融合趋势为背景,以广播电视及新媒体有声语言传播及社会交际语言传播现象为对象的艺术学科,分析和读解当代各类语言传播活动,并给予切实、有效的理论阐释和应对策略。旨在以信息传播为核心,以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新媒体发展趋势为立足点,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研究以有声语言为主干线或主线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艺术规律,构建语言传播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理论体系。其中广泛涉及语言传播艺术研究、有声语言艺术传播方法、主持现象与思潮研究、播音主持创作分析以及播音主持艺术发展史等涉及基础理论和创作实践的研究。培养并强化学生分析语言传播规律的研究能力以及驾驭节目的实践能力。
导师队伍:
1.本学科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目前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14人,拥有博士学位7人。这些教师有的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著名高校与研究机构,有的曾在海外高校、研究机构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导师梯队结构合理,学术背景突出。近五年来,本学科教师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市厅级及横向科研项目近40项;由教师创演的作品获“全国戏剧文化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20余个。
导师团队成员:王婷、温鉴非教授,安红石、陈彩玲、王维斌、王晓航、吴熙副教授,陈仕国、尹迪、战迪博士。
2.学术带头人与骨干简介:
一级学科负责人陈彩玲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美学、戏剧表演理论、戏剧史论及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全国“高等院校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之《音乐舞蹈戏剧艺术鉴赏》的撰写。曾获中国戏剧文学奖论文奖、中国“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主持参与多项社科项目。
学科方向带头人温鉴非教授,研究领域:表演学及导演学。著有《郭沫若戏剧研究论文篇目索引》、《表演艺术简明教程》;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曾获国家“群星奖”金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奖”一等奖、电视剧“金虎奖”金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表演奖。云南大学客座教授。
学科方向带头人王婷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博士;原中央电视台《对话》《大家》等栏目主持人。曾获北京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主持一等奖,中央电视台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优秀奖,广东省高等教育“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著有《面对媒体的策略》、《电视谈话节目创作散论》、《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等5部,主持参与多项国家广电总局课题、广东省哲学社科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
课程设置:艺术理论与批评;戏剧影视美学;表演理论研究;表演创作方法与实践;语言传播艺术;播音主持艺术史论研究等。
教学资源:本学科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国际表演艺术研究中心、中国国家话剧院、孟京辉工作室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艺术家担任教学工作,探索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定期开展国际与国内学术交流和演出活动;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深圳盐田电视台、深圳蛇口网谷、绿景集团、龙岗文化馆、深圳民族文化村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实习基地;主持“宝安——深圳大学艺术创作与演出实践基地”、“深港澳大学生戏剧联盟”、“深圳湾国际艺穗节”等合作项目。
培养特色:本学科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重视戏剧与影视艺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深圳的地域优势,加强与校外、境外高校及院团的合作,多渠道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搭建校内与校外、境内与境外交流平台,组织高层次学术活动;本学科将人才培养与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结合,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不仅胜任本专业方向的工作,也具备从事其他相关行业工作的能力。
就业方向:省市级广播、电视、戏剧院团,以及文化管理等专业领域;艺术研究部门;高校及基础教育等专业教育机构;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攻读博士研究生等。
对报考者的要求:本专业要求考生了解和掌握所报考的一级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遵纪守法,身心健康;欢迎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
045101教育管理(二级学科):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勇于教学改革的探索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适应教育教学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中小学管理)
导师队伍
本专业导师队伍结构合理,既有学术研究精深、成果丰硕的校内导师如熊贤君教授、李臣教授、张兆芹教授、李东林副教授,又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如王水发特级教师、叶文梓研究员、吴希福校长等。导师队伍力量雄厚,校内导师都是具有博士学历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校外导师都是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特级教师或中学高级教师。
学术带头人张祥云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及人文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现任深圳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兼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学。2001年获选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
课程设置
我院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和专业素养提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英语、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同时,根据不同的教育实践领域,开设相应的专业必修课,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教育管理方向有教育管理学、学校管理与实务、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学等。
教学资源
我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有充裕的现代化教室、便捷校园网及WIFI、丰富的图书馆藏资源,建有教育硕士研习基地8个,包括南山教科研中心、南山实验学校、华侨城小学等。
奖助体系
根据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励制度和教育硕士学生评奖规则,设有由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
培养特色
根据教育实践的需求,深圳大学教育硕士培养形成了教育情感养成、教学经验反思、课堂教学改进、综合素养提升四位一体的培养特色。
1.教育情感养成。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深大校园的人文和教学资源浸润,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熏陶,涵养教育硕士学生的教育情感,助力学生教育信念的确立。
2.教学经验反思。鼓励学生挖掘自身经验,提高学生利用研究工具进行教学反思的能力。
3.课堂教学改进。通过相关课程让学生掌握课堂研究的基本工具,课堂改进的基本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4.综合素养提升。借助多元、开放的大学讲坛,开阔学生视野,跨越学科界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的一般就业去向主要范围是广东省和周边省市,主要职业分布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行业等。
以往生源情况
本专业以往的生源构成,主要来自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其中70%左右来自深圳市及周边城市中小学,及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数据可咨询研招办
对报考者的要求
教育管理专业要求有三年教育工作经验。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勇于教学改革的探索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适应教育教学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导师队伍本专业导师队伍结构合理,既有学术研究精深、成果丰硕的校内导师如汤奇云教授、曹清华教授,又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如茹清平特级教师、宋如郊校长等。导师队伍力量雄厚,校内导师都是具有博士学历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校外导师都是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特级教师或中学高级教师。学术带头人张祥云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及人文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现任深圳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兼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学。2001年获选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课程设置我院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和专业素养提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英语、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同时,根据不同的教育实践领域,开设相应的专业必修课,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教育管理方向有语文教学论、语文课例研究等。教学资源我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有充裕的现代化教室、便捷校园网及WIFI、丰富的图书馆藏资源,建有教育硕士研习基地8个,包括南山教科研中心、南山实验学校、华侨城小学等。奖助体系根据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励制度和教育硕士学生评奖规则,设有由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培养特色根据教育实践的需求,深圳大学教育硕士培养形成了教育情感养成、教学经验反思、课堂教学改进、综合素养提升四位一体的培养特色。1.教育情感养成。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深大校园的人文和教学资源浸润,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熏陶,涵养教育硕士学生的教育情感,助力学生教育信念的确立。2.教学经验反思。鼓励学生挖掘自身经验,提高学生利用研究工具进行教学反思的能力。3.课堂教学改进。通过相关课程让学生掌握课堂研究的基本工具,课堂改进的基本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4.综合素养提升。借助多元、开放的大学讲坛,开阔学生视野,跨越学科界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的一般就业去向主要范围是广东省和周边省市,主要职业分布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行业等。以往生源情况本专业以往的生源构成,主要来自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其中70%左右来自深圳市及周边城市中小学,及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数据可咨询研招办。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勇于教学改革的探索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适应教育教学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导师队伍本专业导师队伍结构合理,既有学术研究精深、成果丰硕的校内导师如齐放副教授、王宇副教授,又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如王卫华中学高级教师、董立鹏中学高级教师等。导师队伍力量雄厚,校内导师都是具有博士学历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校外导师都是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特级教师或中学高级教师。学术带头人张祥云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及人文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现任深圳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兼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学。2001年获选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课程设置我院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和专业素养提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英语、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同时,根据不同的教育实践领域,开设相应的专业必修课,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英语教学论,英语教材设计与分析等。教学资源我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有充裕的现代化教室、便捷校园网及WIFI、丰富的图书馆藏资源,建有教育硕士研习基地8个,包括南山教科研中心、南山实验学校、华侨城小学等。奖助体系根据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励制度和教育硕士学生评奖规则,设有由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培养特色根据教育实践的需求,深圳大学教育硕士培养形成了教育情感养成、教学经验反思、课堂教学改进、综合素养提升四位一体的培养特色。1.教育情感养成。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深大校园的人文和教学资源浸润,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熏陶,涵养教育硕士学生的教育情感,助力学生教育信念的确立。2.教学经验反思。鼓励学生挖掘自身经验,提高学生利用研究工具进行教学反思的能力。3.课堂教学改进。通过相关课程让学生掌握课堂研究的基本工具,课堂改进的基本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4.综合素养提升。借助多元、开放的大学讲坛,开阔学生视野,跨越学科界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的一般就业去向主要范围是广东省和周边省市,主要职业分布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行业等。以往生源情况本专业以往的生源构成,主要来自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其中70%左右来自深圳市及周边城市中小学,及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数据可咨询研招办。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勇于教学改革的探索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适应教育教学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方向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导师队伍本专业导师队伍结构合理,既有学术研究精深、成果丰硕的校内导师如胡世清教授、李文光副教授,又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如潘少寅中学高级教师、王华中学高级教师等。导师队伍力量雄厚,校内导师都是具有博士学历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校外导师都是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特级教师或中学高级教师。学术带头人张祥云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及人文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现任深圳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兼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学。2001年获选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课程设置我院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和专业素养提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英语、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同时,根据不同的教育实践领域,开设相应的专业必修课,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网络技术与教育应用等。教学资源我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有充裕的现代化教室、便捷校园网及WIFI、丰富的图书馆藏资源,建有教育硕士研习基地8个,包括南山教科研中心、南山实验学校、华侨城小学等。奖助体系根据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励制度和教育硕士学生评奖规则,设有由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培养特色根据教育实践的需求,深圳大学教育硕士培养形成了教育情感养成、教学经验反思、课堂教学改进、综合素养提升四位一体的培养特色。1.教育情感养成。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深大校园的人文和教学资源浸润,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熏陶,涵养教育硕士学生的教育情感,助力学生教育信念的确立。2.教学经验反思。鼓励学生挖掘自身经验,提高学生利用研究工具进行教学反思的能力。3.课堂教学改进。通过相关课程让学生掌握课堂研究的基本工具,课堂改进的基本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4.综合素养提升。借助多元、开放的大学讲坛,开阔学生视野,跨越学科界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的一般就业去向主要范围是广东省和周边省市,主要职业分布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行业等。以往生源情况本专业以往的生源构成,主要来自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其中70%左右来自深圳市及周边城市中小学,及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数据可咨询研招办。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勇于教学改革的探索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适应教育教学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导师队伍本专业导师队伍结构合理,既有学术研究精深、成果丰硕的校内导师如费广洪教授、刘国艳副教授,又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如刘丽英园长、满晶园长等。导师队伍力量雄厚,校内导师都是具有博士学历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校外导师都是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特级教师或中学高级教师。学术带头人张祥云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及人文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现任深圳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兼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学。2001年获选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课程设置我院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注重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和专业素养提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英语、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同时,根据不同的教育实践领域,开设相应的专业必修课,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幼儿园学科教学研究,学前儿童健康研究等。教学资源我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有充裕的现代化教室、便捷校园网及WIFI、丰富的图书馆藏资源,建有教育硕士研习基地8个,包括南山教科研中心、南山实验学校、华侨城小学等。奖助体系根据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励制度和教育硕士学生评奖规则,设有由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培养特色根据教育实践的需求,深圳大学教育硕士培养形成了教育情感养成、教学经验反思、课堂教学改进、综合素养提升四位一体的培养特色。1.教育情感养成。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深大校园的人文和教学资源浸润,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熏陶,涵养教育硕士学生的教育情感,助力学生教育信念的确立。2.教学经验反思。鼓励学生挖掘自身经验,提高学生利用研究工具进行教学反思的能力。3.课堂教学改进。通过相关课程让学生掌握课堂研究的基本工具,课堂改进的基本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4.综合素养提升。借助多元、开放的大学讲坛,开阔学生视野,跨越学科界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的一般就业去向主要范围是广东省和周边省市,主要职业分布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行业等。以往生源情况本专业以往的生源构成,主要来自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其中70%左右来自深圳市及周边城市中小学,及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数据可咨询研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