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院系信息 > 高等研究院 >

2018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考研招生专业介绍

时间:2019-07-15 | 栏目:高等研究院 | 点击:

对于报考深圳大学考研的考生来说,在考研开始前,对深圳大学的院系、专业信息了解尤为重要。在此,深大考研网www.szdxkao.com为2018考研深大的同学们整理了深圳大学各学院、各专业简介及报考要求等信息,帮助考生更好的选择报考专业。

深圳大学考研真题笔记汇总

2018深圳大学考研辅导班

2018深圳大学考研交流群

2018考研初试经验汇总

深圳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班

 深圳大学考研常见问题

2018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考研招生专业介绍

应用技术学院

基本信息

学术学位

专业学位

085201机械工程085202光学工程085211计算机技术

联系人

王老师

联系电话

23256081

电子邮箱

wangtaoran@sztu.edu.cn

办公地址

深圳市坪山区竹岭二路

学院网站

http://www.sztu.edu.cn/

学院简介

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018年在光学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三个专业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院面向高端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端应用技术性人才。

学院特色

积极引进世界一流应用技术教育资源

我院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加强与德国、瑞士等应用技术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充分学习结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先进经验,与国外高水平应用技术学院开展深度合作,引进国外高水平教师团队,引进国际先进、成熟试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联合开发课程,共建学科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开展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实现学分互认。

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发挥深圳产业企业优势,围绕学科专业设置,引进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专业教学和绩效评价,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服务基地,打造学校、企业双元办学主体,实现专业集群校企合作全覆盖。

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打破课堂教学传统模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时间达到30%以上,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师资力量

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师资配备注重实际工作经验,聘请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常态化机制。

专业介绍

光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坚持面向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以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培养和强化工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引领能力为载体,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形式,建立光学与材料学交叉融合领域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卓越人才全新培养模式,探索实施全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本领域专业硕士层次的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工程师。

计算机技术专业面向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安全及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布局,前期围绕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微电子工程等基础专业展开教学。课程设置上强调与美国硅谷的最新数据前沿科技同步,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新一代互联网及大数据专业人才。鼓励教授带领学生将行业先进技术,与应用实践及创新创业三者相结合。积极引入实践导师和创业导师制,通过多种模式,形成本科到专业硕士的完整培养体系,帮助同学们实现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双驱动,使其快速进入科技前沿领域,成为未来引领行业发展的顶尖应用技术人才。

机械工程专业由国家“千人计划”及国家特聘专家吕启涛博士担任学科带头人。在人才培养上秉承“来自实践、面向应用、开放协作、立足本地、面向全球”的办学理念,注重国际合作,已经与德国阿伦应用技术大学、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以及奥格斯堡应用技术大学已达成合作培养计划;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与深圳知名企业“大族激光”、“怡丰自动化”等国内知名企业建立实习、科研基地。教师队伍中包括光、机、电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一批具有强大产品研发能力的企业兼职高级工程师和技术总监。中外培养模式的融合、不同学科的碰撞、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目录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制

学位类型

085201

机械工程

3

专业学位

085202

光学工程

3

专业学位

085211

计算机技术

3

专业学位


··················································································································································

085201机械工程

基本信息

专业

085201

专业名称

机械工程

学制

3

学位类型

专业学位

学院名称

应用技术学院

联系人

王老师

联系电话

23256081

电子信箱

wangtaoran@sztu.edu.cn

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02]数学二;[945]大学物理(力学、电磁学、光学);

复试科目

[FS86]光机电一体化基础;

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代码

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

01

智能制造技术(机器人、激光智能装备和光电检测等)

吕启涛,陈志超,王红志,李春波,胡学娟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或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可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及相关的工程管理工作。

培养方向

1)智能制造

结合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和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德国《工业4.0》战略,根据《<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以及深圳市产业结构需求,与德国高等科研院所展开合作,集成开发研究基于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成形、加工、装配生产线以及具有加工工艺参数自动检测、控制、优化功能的大型复杂零部件成形加工生产线。培养学生掌握先进加工工艺与方法,光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装配、优化,控制电路、控制程序、控制系统的研发,以及整机和整条生产线的工作现场调试、优化等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技术。

2)激光智能装备

以激光技术为基础,结合机械设计、电气控制和软件编程,针对不同的激光加工要求研发自动化设备或相关加工工艺。采取面授、讨论、工程试验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着意培养信息化、智能化思维与交叉创新设计能力。熟悉激光智能装备类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的各种环节,能够胜任企业和研发单位对激光智能装备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及系统运行维护工作。

3)光电子检测

随着光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光电传感器在各种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使同学们能够了解和掌握光电检测系统的一般组成,常用光源及光电接收器件(包括光电二极管阵列、CCDPSD等新型器件)的基本特性和选型依据,常用光电检测方法及光纤在精密测试中的具体应用。学习《光电检测技术》,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光电检测仪器的原理、结构、设计和应用等。

       导师队伍

吕启涛:在德国学习和工作了25年,柏林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及国家特聘专家,深圳市激光智能制造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在激光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拥有多项国际发明专利、发表了60多篇国际期刊学术论文。善于将创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激光产业的发展,率领大族激光研发人员开发了数十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激光光源和高端激光加工设备,其中紫外激光系列产品连续六年全球产销量第一,高功率紫外激光器为国内仅有、国际前三的世界级领先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效,提升了中国激光设备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

陈志超:陈志超教授利用光纤和光子技术,结合其他研究领域,如物、化学、生物、电子、机械、环境及医学工程,提供更好的传感解决方案。陈教授和其研究团队的专长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医学应用的光电传感技术设计领域。该团队在光电传感系统,光纤布拉格光栅装置,光电化学传感器,光子晶体光纤生物传感器,人造神经网络,模糊逻辑,遗传算法,小波等数字信号处理方面拥有二十年以上的经验。

王红志: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获“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称号(2009-2013年)。担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多门课程教学,获“深圳大学第2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等6项教学奖。主持深圳市地铁自动扶梯故障分析项目“深圳地铁XXX扶梯主机基座螺栓组应力有限元分析”、负责“电动汽车旋转升降座椅研制”企业项目的总体设计,积累了丰富的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经验。

李春波:从事非标准化智能装备的设计理论与技术,极限运动部件力学仿真等研究。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企业横向项目多项。

       课程设置

1)常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低于14学分。其中核心课程包括高等工程数学、高等工程力学、系统动力学、光子传感和应用、激光原理与技术、信号采集与分析、企业项目实践等,以及选修课激光加工与智能制造、数字制造、机电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虚拟仪器技术、有限元与数值模拟、振动理论及控制等。

2)导师负责制.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学位论文由校内相应学科、专业点安排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硕士生导师(简称校内导师)与行业内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简称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简称双导师指导)。

3)专业实践.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应用型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工程实践环节;或者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企业的研发设计部和实验场地,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教学资源

1)校内实验室

实验室规划和建设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密切贴合制造业新技术。2017年深圳市财政投入500万人民币(已经可以实施论证及采购),进行实验教学设备一期建设,除了常规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设备外,规划了“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正在购置包括“机器人应用综合训练系统”、“激光雕刻机”、“激光微加工”、“万能力学拉伸试验机”以及“3D打印机”等先进数字化制造和测试设备,实验室全面开放管理,方便研究生课程以及课题使用。

2018年政府预算申报工作基本完成,为“智能制造方向”规划了festo工业4.0系统,为“激光智能装备方向”规划了高分子3D激光打印机、金属粉末3D打印设备等激光增材制造设备、高功率皮秒激光系统、激光切割机、紫外激光微加工系统等先进加工设备,为光电子检测方向规划了激光牙科检测系统,偏振控制器,可调谐激光器,高精度光谱仪等仪器设备。

2)校外合作实验室

深圳先进制造领域高新企业众多,按照学校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校、院两级单位积极主动地与深圳及周边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已经签订合作意向的企业有大族激光、怡丰自动化等,浙江中精机股份有限公司等也纷纷发来合作意向函。企业深度合作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拓了无限的空间。

另外,我院与多家德国应用技术类大学签署了合作意向,为优秀硕士生送到国外、利用国外实验室从事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能。

奖助体系

1)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励制度和评奖规则,设有由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构成的奖励体系。

2)争取合作企业在校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

       培养特色

1)真正体现专业硕士面向工程应用的定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培养模式上,强调工程应用背景,适当减少课程中的理论深度,增设“企业项目实践”等特色课程;毕业论文选题必须限制于产品或技术应用类题目,有明确的应用背景;

2)在培养目标上,打破传统机械限制,突出产品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特点,具备机电结合、机电液(气)结合、光机电结合的思维方式和设计能力。

       就业情况

与深圳及周边知名的高新企业密切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从反馈信息中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和目标;在培养中要求学生深入企业开展短期项目乃至毕业论文。本专业毕业的硕士生,更多的可能是被这些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录用。

报考要求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光学工程、测控工程专业(不限于上述专业,允许其他相关专业)毕业的应届本科生,欢迎有工作经验的上述专业的从业人员报考,不接受同等学力人员报考。


··················································································································································

085202光学工程

基本信息

专业

085202

专业名称

光学工程

学制

3

学位类型

专业学位

学院名称

应用技术学院

联系人

王老师

联系电话

23256081

电子信箱

wangtaoran@sztu.edu.cn

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02]数学二;[946]大学物理;

复试科目

[FS87]材料工程基础或光电子技术基础;

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代码

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

01

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韩培刚,杜晨林,翟剑庞,于永芹,朱海鸥,仇明侠,韩雨来,王吕阳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光学与材料学交叉方向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具有良好的科学与工程素养、人文素养及辩证科学思维意识;

2)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担任本行业的专门技术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领导力、团队协作意识及创业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可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和文献,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导师队伍

韩培刚工学博士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015年中国侨界科技(创新人才)贡献奖获得者。韩培刚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他拥有近三十年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研发经历,200多家企业技术服务和工程建造经验,曾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新材料研究室工程师和香港城市大学光电研究中心研究员。于2008年后主要在公司从事材料表面技术的应用开发和太阳能光热与光伏应用技术的开发与工程建造工作,2012年起任内蒙古圣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拥有中国专利技术5项,。承担主持过的科技项目有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省市科技项目,深港“创新圈”科技计划项目。近些年,韩博士主持了二项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主持的中高温槽式太阳能光热技术利用项目被列入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大支撑项目。韩博士亦兼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天瑞星光热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客座教授。韩培刚教授曾任美国科学进展学会会员(AAAS),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MRS),香港电子器件学会会员(HKEDM)。

柴广跃,教授。1983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物理与激光专业;19839~20014月,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十三研究所(原电子部/机电部十三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工程师、破格晋升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专业部主任等职务,从事LEDLD、光电子集成、大功率LD阵列、光通信子系统设计、器件与封装工艺技术研究;19924~19926月,在俄罗斯科学院约飞研究所从事大功率LDLED技术研究工作;199511~19965月,在韩国大宇通信研究所从事小型化2.5GSDH光通信系统研究工作;20014~20053月,在深圳市某知名公司担任总工程师,从事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封装的研究和生产;20053~今,在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工作,担任教授、物理电子学硕士点负责人、系主任、南山LED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主任、深圳市LED热管理与故障分析评估中心主任、深圳大学-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深圳大学培训中心负责人等。从事半导体照明LED器件及封装技术、集成光电子器件技术的教学、研究工作,201111月被评聘为三级教授。在深圳工作期间承担国家“863”项目“突发模式光收发关键技术”、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工程项目“新型半导体光电器件和模块”、“功率型白光LED器件关键技术研究”等20余项国家、省市级、企业委托课题,共计千余万元的经费支持,通过深圳市级鉴定2项。2003年起,担任深圳市高科技项目评审专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市重点实验室及市工程中心评审专家;深圳市节能协会专家组专家、深圳市LED促进会专家组专家、武汉市蔡甸区产业发展顾问;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深圳市光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半导体光源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人力资源工作委员会人才培养工作组负责人;2012年通过深交所独立董事资格培训,先后担任深圳市聚飞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监事会主席;参加“深圳市LED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等政府咨询文件的制定、修订工作。工作以来共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三十余项,主持项目十六项,通过国家、省部、市级科研成果鉴定二十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3等奖一项(排名第一,获奖项目名称:长波长集成化光收发中继系列模块;证书号:91-KG4-3-19-1)、国家发明3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12等奖六项、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拟写研究报告二十余篇,曾荣获国家“八六三”计划先进个人二等奖和机电部优秀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作为第一申请人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计30余项。

偰正才,教授。1983年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1986年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硕士毕业,同年入原电子工业部南京第55研究所工作,任该研究所发光型平板显示技术研究室课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平板显示中心副主任等职,19975月晋升研究员。20006月调入深圳大学工作,曾任光电工程学院光电子技术科学系系主任、广东省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光电子器件与系统教育部(深圳大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任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秘书长。长期以来从事于包括电致变色显示(ECD)、等离子体显示(PDP)、液晶显示(LCD)等平板显示技术的研究开发,曾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并获电子部部级优秀科技青年、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曾为国家863计划“十五”平板显示技术专项战略专家组成员、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十一五”规划及国家中长期规划专家组成员。近十年来主要从事无铟系新型透明导电薄膜和新型金属氧化物TFT材料及器件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在教学上,主持了深圳大学《光电子技术与科学》本科专业的申请、设计与建设工作,共承担了《光电与测控导论》、《电动力学》、《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光电显示》、《TFT原理与技术》、《器件工艺原理与技术》、《半导体器件工艺》等本科课程,以及《FPD显示技术》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培养研究生25人,其中博士生2人。

于永芹,博士,教授,研究领域:飞秒激光刻写光纤光栅和光子晶体光纤传感,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9(SENSORSANDACTUATORSB-CHEMICALOpticsExpressOpticsCommunications,IEEEPhotonicsTechnologyLetters,AppliedPhysicsB:LasersandOptics,OpticalEngineering)EI收录20篇,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2项。获得了2008年深圳大学学术创新奖三等奖,2009年深圳大学学术创新奖三等奖,2012年深圳大学学术创新奖二等奖,2011年参与的项目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此外,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并完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

朱海鸥,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200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士学位。2008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从谢毅院士硕博连读,2013年获中国科技大学无机化学博士学位。2014年在深圳大学光学工程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171月进入深圳技术大学。主持及参与的基金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青年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基金等。科研成果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AdvancedMaterials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ScientificReportsMaterialsLetters等期刊上。

仇明侠,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20054月毕业于中北大学材料系,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8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8.7-2009.2香港城市大学材料与物理系,任高级助理研究员,20124月从深圳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入职南方科技大学担任工程师,20174月入职深圳技术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主要从事1.半导体薄膜及纳米材料的研究;2.薄膜太阳能电池、晶体管(TFT)和柔性透明导电膜的研究;3.石墨烯电极Li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研究等,目前已经在国际材料学知名刊物共发表SCI论文20多篇;累计引用200余次。包括AppliedPhysicsLettersJournalofAppliedPhysicsD:AppliedPhysics,JournalofVacuumSocietyTechnologyB等国际科学杂志。发明专利4项。

韩雨来,副教授。毕业于日本国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并曾分别获得清华大学与东京工业大学材料学双硕士学位。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博士后研究员。长期从事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工作。围绕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做了系列的研究工作。发现了刺激相应性高分子刷模板对晶体结晶取向的影响机制,为在复杂表面构筑结构和取向可控的功能复合薄膜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其有关磷酸钙生物矿化的研究工作实现了高分子/羟基磷灰石二维复合薄膜材料表面形貌和晶形的有序可控构筑,为开发具有生物活性的复合材料奠定了重要基础。研究成果先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英国化学学会的CrystEngcommNature下属PolymerJournal等学术期刊。任日本高分子学会和日本化学会会员。

王吕阳,韩国成均馆大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王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反应在无机纳米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内容为纳米材料的表面功能化与改性。通过在无机纳米材料表面引入有机反应,可以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对无机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提高纳米粒子在光催化反应中的效率,增强其在光电子器件应用中的导电性并调节其能带位置。王博士至今发表SCI论文8篇,均为JCR分区一区,引用次数197次,并拥有2项美国专利,1项韩国专利,主持并参与项目4项。

       课程设置

现代光学系统原理,光电子技术与应用,激光原理及技术,集成光子学与光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学、半导体器件物理,材料科学进展,材料现代测试技术,聚合物结构与性能,表面工程学,薄膜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先进材料制备技术

       培养特色

本专业注重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重视关键技术和应用课题研究,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报考要求

1)报考者的本科专业背景:材料类、化学类、化工类、物理学类、仪器类、生物医学工程类、电子信息类、等任何一种;

2)虽不具备上述本科专业背景,但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实践意识的理工科类本科毕业生。


··················································································································································

085211计算机技术

基本信息

专业

085211

专业名称

计算机技术

学制

3

学位类型

专业学位

学院名称

应用技术学院

联系人

王老师

联系电话

23256081

电子信箱

wangtaoran@sztu.edu.cn

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01]数学一;[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复试科目

[FS28]专业基础知识综合(计算机技术);

专业方向及指导教师

专业方向代码

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

01

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

相韶华,李发君,赵建,肖志勇,梁立新,沈小乐

02

嵌入式系统工程

王涛,张俊杰,叶青松,徐渊,林霖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各类计算机工程人才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计算机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本学位点以为深圳企业切实输送优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实践创新能力。

学科方向

1)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

本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系统的应用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安全网络技术研究;(2) 云计算访问控制技术;(3) 物联网技术应用。

主要课程设置:计算机高级体系结构、算法理论、高级数据结构、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可视计算、Signal ProcessingMachine LearningLinux操作系统、随机过程与排队论、面向对象技术与方法、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及应用、专业英语、高级软件工程、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计算机前沿技术。

培养特色:与产业界紧密合作,联合培养具有优秀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硕士研究生是本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积极与企业相结合,建设实践基地;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积极发展新兴方向。

就业方向:本学位点毕业生为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才,本专业学生一般就业去向为知名IT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

2)嵌入式系统工程

本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技术和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具备利用LinuxAndroid等主流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完成嵌入式产品如智能硬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软件等的开发、测试等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设置

32ARM微处理器技术、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Python语言程序设计、DSP技术、WinCE程序设计、网络工程、Linux操作系统、计算机安全、移动互联网技术等。

培养特色

与产业界紧密合作,联合培养具有优秀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硕士研究生是本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积极与企业相结合,建设实践基地;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积极发展新兴方向。

就业方向

本学位点依托深圳成熟的电子应用产业与嵌入式系统群体产业链,就业前景光明,本专业学生一般就业去向为知名IT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

导师队伍

相韶华

博士,特聘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等离子物理理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哲学博士,美国贝克曼激光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美国硅谷著名数据安全公司Bloombase Inc.创始人兼CEO,美中港三地活跃天使投资人。具有美国加州大学贝克曼激光研究院带博士生研究课题及本科毕业论文经验,香港科技大学带硕士生课题及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经验,高科技公司指导硕士实习生及博士论文相关研究项目经验。在信息安全领域拥有15年以上的前沿技术和行业资源积累,曾代表参与IEEE1619OVAHL7等多项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有极强的趋势感知能力和科研组织能力。在国际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25篇,申请专利授权12项,有成功经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近期,聚焦于物联网安全、工业大数据安全、电子交易安全等方向的工作开始启动,其中与德国奥格斯堡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培养工业大数据安全硕士生将于2018年春季正式开始,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理论与前沿工业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能力及国际化视野。

叶青松

硕士,高级工程师,四川大学物理学专业学士,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专业硕士。1988年任电子部24研究所第三研究室IC工程师,1995年任第一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1998年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从事科研及教学培训工作,主导编写《信号完整性分析》教材,同时兼任华为大学讲师。工作期间共获得已授权发明专利5项,主持互连领域、DFT/DFM/DFA/DFR/DFS等工程领域的技术规划和技术开发项目,华为终端U8820/C218等多款手机和E220/E300等多款数据卡的硬件设计、PCB布局布线及其测试验证并成功上市等,有8年芯片设计开发经验、单板硬件和终端架构设计经验以及5年产品工程工艺项目经验。

李发君

教授,华中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船舶工程专业学士,1988年任于交通部黄河水系航运规划办公室规划科,1994年后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从事科研工作,历任华为最大海外研究所-印度研究所总工,Linux及开源软件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计费服务器产品经理及第一版本的系统工程师。期间主要负责开发国内最早的类似于物联网管理平台的项目之一《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完整实现电信管理网TMNFCAPS(故障、配置、计帐、性能和安全)管理功能《接入网网络管理系统》及《计费服务器》等项目。 

赵建

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士,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和计算机系 博士后研究。2014年任深圳大疆创新科技软件工程师,负责大疆移动端的后台服务开发、大疆电子围栏系统后台开发,主要研究计算机网络资源调度算法与机制(拍卖机制、最优控制算法),多篇论文发表于计算机网络国际顶级会议INFOCOM 

肖志勇

博士,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系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士和硕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博士(电机及电子工程学)和博士后副研究员。2010年历任科锐香港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部部门经理、研发工程师。工作期间主持和参与香港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基金项目、所在公司的商用产品开发项目共973项。

徐渊

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学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2006年工作历任美国Synopys公司(上海)资深研发工程师、美国Magma design automation公司(上海)资深研发工程师、美国TeleNav公司(上海)系统架构师。2010年任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系副主任,发表SCI论文2篇,IEEE国际学术会议6篇,申请发明专利超过10项,并有2项软件著作权和6项集成电路版图著作权。 

梁立新

硕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学士和经济管理科学硕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候选人,美国芝加哥伊利诺理工大学 MBA。加拿大多伦多 GainFortune Consulting Inc.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北京亚思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创办人。1999年后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历任美国纽约华尔街咨询服务公司软件工程师、多伦多股票交易所系统分析师、北京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实训中心总经理,期间主持项目开发美国 JP Morgan 网上人力资源系统、加拿大Toronto Stock Exchange股票交易系统和市场数据传输及分析系统、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电子政务系统、北京地税后勤管理系统的研发等。主编和主审全国首套“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项目驱动案例实践规划教材”、国家653工程《项目实践精解》高端系列教材,开展青年教师研修班,为高校培养“工程师+讲师”的双师型教师。 

林霖

硕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2007年任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讲师,主要负责六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多项智能医疗方面的项目研发工作,在物联网应用领域经验丰富。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

张俊杰

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自动控制专业硕士和博士,1997年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担任产品与解决方案体系的下属产品领域总经理,历任通信能源领域、混合供电领域总经理、中央研究部下属三级研发部门部长等。2016年任深圳大学软件与计算机学院外聘教师,主要负责系统工程导论,计算机伦理学等教学和嵌入式系统软件和硬件设计与实现,SoC需求分析与实现,储能系统设计与实现等指导,主持参与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实现、智能硬件平台及物联网应用、网络工程与数据安全等项目。

王涛

博士,教授,郑州轻工业学院电器专业学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计算机接口方向博士后研究。2006年于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历任数学物理系副系主任和电子技术系副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涉及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脑计算机接口、感知神经信息工程、医学电子仪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方面。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其它各类课题6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拥有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3项、软件著作权项。

报考要求

本科专业背景: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物理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任何一种


··················································································································································


NO.1 专业课全程班

班型

授课形式

授课内容

辅导价格

更多内容

【定制】2018深圳大学考研专业课11高分班

 11

 网授

 面授

 全程提分

 深大初试

 专业课

单科  7800

双科  8900

查看详情

定制】2018深圳大学考研专业课协议通关班

 11

 网授

 面授

 全程提分

 深大初试

 专业课

 协议通关

单科  13800

双科  15800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